在童年的舞台上,每个小朋友都应该是最闪亮的明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小调皮”,他们的表演似乎有些与众不同——身体某个部位时不时会“跳个舞”,这就是得了抽动症的表现。
说到抽动症,你可能会想:这孩子是不是调皮捣蛋,故意捣蛋呢?其实,抽动症可不是什么坏习惯,它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就像是一场不受控制的“即兴舞蹈”,让人看了既心疼又好笑。
但别笑,这“舞蹈”可不是闹着玩的。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不仅会让小朋友在社交中被孤立,还可能引发自卑、退缩、甚至被同伴欺侮。情绪上呢,焦虑、抑郁、低自尊也会找上门来。更糟糕的是,抽动还可能引起身体疼痛和损伤,以及一系列共患病,如多动症、强迫症等。
那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舞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得找对“舞伴”——中医科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别忘了,治疗过程就像一场持久的舞蹈,不能因为暂时的好转或加重就随意“离场”。西药也不能擅自停服,要在医师指导下慢慢“谢幕”。
其次,饮食也得“合拍”。碳酸、咖啡因的饮料和食品,孜然、胡椒类的烧烤,油腻、油炸食品和甜食,这些都是“舞池”上的“禁品”,得少吃或不吃。
再来,就是“舞步”的调整。屏幕使用时间得控制,每天不超过30分钟,别让孩子沉迷于血腥、紧张的电影电视剧或刺激性游戏。多参与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适度运动,减轻学业负担,保证睡眠,这样才能让“舞蹈”更和谐。
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是感冒的高发期。这时候,家长们得像舞者一样敏感,注意孩子的脱、穿衣,谨防感冒,因为感冒极易让“舞蹈”复发或加重。
家长们的心态也很重要。别过于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过度关注反而会强化“舞蹈”。更不要斥责打骂,那样只会让孩子更焦虑、更紧张,让“舞蹈”更疯狂。相反,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关爱和正向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当然,别忘了与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舞蹈”是疾病所致,并非调皮捣蛋,这样他们就能更理解、更包容。同时,协调好同伴关系,减少来自学校和社交的歧视。
你看,只要我们用对方法,用爱去包容和理解,就能让这“舞蹈”变得和谐、美好。让我们与抽动症共舞,让童年不再“抽搐”,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在舞台上绽放最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