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的发生与自身以及外界的致病因素相关。一部分脑萎缩和家族遗传相关,但更多的人脑萎缩是由后天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的。致病因素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发生了变性、坏死,或者缺乏营养的供应,而造成功能的异常、形态学的改变。久而久之,这些坏死的神经细胞由神经胶质细胞来代替,胶质细胞没有功能,体积会减小。所以时间长了,在形态学上就会看到脑组织的体积变小,就形成了脑萎缩。
分类和症状
根据脑萎缩部位、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局灶性脑萎缩和弥漫性脑萎缩,具体表现不同的症状。
局灶性脑萎缩因局部脑组织病变引起,症状与受累部位神经功能有关,可表现为性格改变、肢体活动不灵、言语障碍等。
弥漫性大脑皮层萎缩以智能减退、反应迟钝、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小脑、脑干萎缩以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语言迟缓、震颤、眼球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
外部病因
1. 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是常见的导致脑萎缩的原因之一,酗酒、慢性酒精中毒者引起的脑萎缩的也并不少见。
2. 脑外伤
外伤以后可以直接对神经组织造成破坏,癫痫的持续发作以及脑积水等原因也可引起脑萎缩。
3. 脑部疾病
4. 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是常见的引起脑萎缩的病因,如糖尿病、高血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副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都可能引起脑萎缩。
5. 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不“开夜车”是一种保护脑子的有效方法。夜晚用脑过度,会使人的机体节律紊乱,导致脑细胞衰减。
6. 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对大脑的损害,用脑不当也是导致脑萎缩的病因之一。
7. 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式,有利于发挥大脑的潜能,防止脑萎缩。长期不动脑容易导致脑萎缩。
上一篇:脑萎缩患者家属要做的心理准备
下一篇:如何预防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