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种现象。脑萎缩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发病原因除了遗传这一不可避免的影响之外,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导致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功能受影响,进而形成脑萎缩。
脑萎缩的病程变化:
早期
一般来说,早期脑萎缩患者,会有一点头疼和记忆力减退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也在不断的变化。患者以不舒服、抑郁、偏执为主要表现,会出现头疼、头晕、失眠或嗜睡,明显健忘,CT.MRI无法检测到脑萎缩,早期是预防的时期。
中期
患者失去方向,找不到归位方式,自言自语,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定,倾斜,不稳定平衡,咳嗽,手足震颤,经常有幻觉和幻想。
晚期
患者有明显的痴呆症状,智力和体质基本失控,不能主动吃饭,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由他人照顾。
对于脑萎缩,早期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患脑萎缩的风险。吸烟、酗酒是造成大脑萎缩的危险因素,对记忆力的损伤非常严重,老年人应尽量远离。
2.积极防治血管性疾病,及时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或再发,有助于减缓脑萎缩的进程。
3.积极参加脑部锻炼、学习新知识、平衡膳食等有利于促进脑细胞的增生和联接,有助于延缓脑萎缩的发展。日常可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或进行一些脑力训练,如记数、拼图、背诵诗词等
4.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多和社会接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持心情愉悦。
5.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上一篇:脑萎缩的病因
下一篇:脑萎缩患者家属要做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