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是不同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病机制、病灶体积、临床表现不同。
发病机制:
从发病机制来看,脑梗死的发生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大中型动脉闭塞所致,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而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即供应脑部血液的很小的血管)闭塞所致,其病理基础一般不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是长期高血压或高龄导致的小动脉壁变性、肿胀闭塞,使血流中断。
病灶面积:
从病灶体积来看,由于脑梗死是大中型动脉闭塞所致,所以病灶体积较大;腔隙性脑梗死是小血管闭塞所致,所以病灶体积较小,一般不会超过20毫米。
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脑梗死常常会导致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甚至危及生命;而腔隙性脑梗死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不过少数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关键部位,也引起明显症状或体征。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纠正高凝状态等
2.一般支持治疗,包括心电监测、通气支持、体温控制等。
3.时间窗内排除禁忌后符合溶栓条件则须静脉溶栓。
4.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行溶栓的急性发作患者需在 48 小时内尽快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发病 24 小时内,NIHSS 评分 ≤ 3 分,需尽快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21 天,预防复发或进展。
5.抗凝治疗:虽然急性期一般不推荐,但对于伴有房颤患者,可在急性发病后 4~14 天启动二级预防,且具体时间可适当增减。
6.其它治疗:清除氧自由基、扩容纠正低血容量状态等。
腔隙性脑梗死是很多中老年人的“标配”,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检查头颅CT或者磁共振时偶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即使发现后,也不必过于紧张。长期高血压不认真治疗是导致该疾病的原因之一,所以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一种措施。此外,认真控制血糖、血脂、不吸烟也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健康状况,降低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
上一篇:脑梗死八大先兆
下一篇:腔隙性梗死的检查与预防